时间: 2025-05-01 07:0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2:55
嫉贤傲士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嫉、贤、傲、士。字面意思是指嫉妒有才能的人,同时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心胸狭窄,既嫉妒他人的才能,又自命不凡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嫉贤傲士 常用来描绘那些心怀嫉妒、自视甚高的角色,如某些历史小说或戏剧中的反面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人际关系或职场竞争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某些人的行为模式。
嫉贤傲士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的一种评价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类型人物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和包容被视为美德,而嫉妒和傲慢则被视为负面品质。嫉贤傲士**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价值观,它在社会交往中提醒人们避免这种不良行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心胸狭窄、难以相处的人。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人际关系中不良行为的反思,以及对谦逊和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场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嫉贤傲士,对那些表现出色的人心存嫉妒,同时又自认为高人一等。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团队的不和谐,也影响了他的职业发展。
在诗歌中,可以将嫉贤傲士 融入到对人性弱点的探讨中:
嫉贤傲士心,难容他人光。
自命非凡者,终将独自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高处,俯视着下方的人群,脸上带着不屑和嫉妒的表情。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不和谐的旋律,来表达这种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envious and arrogant" 或 "jealous and haughty",但这些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因此在表达上可能不如嫉贤傲士 那样精炼和形象。
嫉贤傲士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负面特质,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谦逊和包容,避免嫉妒和傲慢。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独据梁山志可羞,嫉贤傲士少宽柔。
1.
【嫉】
(形声。从女,疾声。本义: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
同本义。泛指忌妒。
【引证】
《广雅》-嫉,妒也。 、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 、
【组词】
嫉诬、 嫉病、 嫉心、 嫉毁
2.
【贤】
(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多财)。
有德行;多才能。
【引证】
《说文》-贤,多才也。 、 《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 、 《史记》-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 诸葛亮《出师表》-闲贤臣。
【组词】
贤声远达、 贤歌、 贤才、 时贤
3.
【傲】
(形声。从人,敖声。本义:骄傲;傲慢无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傲,倨也。
4.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