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1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18:11
忘却:指忘记、不再记得某事或某人的过程或状态。它涉及到记忆的丧失或淡化,通常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注意力的转移或其他心理因素。
“忘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忘”和“却”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有“忘我”之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某些文化中,“忘却”可能被视为一种解脱或成长的方式,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对过去的背叛或不负责任。例如,在某些**或哲学体系中,忘却过去的痛苦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净化。
“忘却”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或无奈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无情、记忆的脆弱以及人生的无常。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带来一种解脱感,让人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个人生活中,“忘却”可能与某些重要的经历或人物相关。例如,一个人可能试图忘却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以便能够继续前进。
在诗歌中,“忘却”可以被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淡化:
岁月如梭,
曾经的欢笑与泪水,
在时光的长河中,
渐渐被忘却。
在不同语言中,“忘却”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forget”和法语中的“oublier”都表达了类似的含义。
“忘却”是一个深刻且多维的词汇,它涉及到记忆、时间、情感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忘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通过对“忘却”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记忆的复杂性和人生的多变性。
1.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2.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