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0:14
“志高气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志向高远,气度昂扬。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志向宏大,精神状态饱满,充满自信和活力。
在文学作品中,“志高气扬”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豪情壮志,如古代诗词中描述英雄人物的篇章。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有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企业管理或个人发展讲座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激励人们树立高远的目标。
同义词“豪情壮志”强调的是豪迈的情感和宏大的志向,而“雄心勃勃”则更侧重于野心和决心。反义词“志短气馁”则描述的是志向不高,精神状态低落的情况。
“志高气扬”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在描述英雄人物和历史的文献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志高气扬”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推崇的“立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物形象。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保持自信和活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建设活动中听到领导用“志高气扬”来激励我们面对项目挑战时要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志高气扬,心向远方,不畏风雨,勇往直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高山和蓝天白云的画面,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清新的空气。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昂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高潮部分,传达出力量和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igh-spirited”或“ambitious”,虽然它们传达的意思相近,但“志高气扬”更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
“志高气扬”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上丰富了表达,也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人们激励和启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况且那小器量的人,一旦得了横财,那样~的态度,自己不觉,旁的人看得甚是分明。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4.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