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6:25
忘年之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忘记了年龄的差异而结成的深厚友谊或契约。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超越年龄界限的深厚关系,通常用于描述年**与年轻者之间的友谊或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不受年龄差异的影响,而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目标或价值观。
在文学作品中,忘年之契 常用来描绘人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虽然年龄相近,但这种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友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如“忘年交”。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强调团队合作和跨代交流的环境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年龄层成员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同义词:忘年交、忘年友、忘年之交 反义词:世仇、世敌(这些词汇强调的是长期的敌对关系,与忘年之契的友好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忘年之契 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人际关系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概念,但现代成语的形式和使用更为明确和固定。
在文化中,尊重和重视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忘年之契 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理想人际关系,即不论年龄,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深厚的联系。
这个词汇给人以温馨和和谐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跨越障碍、真诚相待的美好关系。在表达时,可以用来强调关系的纯粹和深厚。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与一位资深画家的忘年之契,他们通过艺术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关系对双方的艺术生涯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歌,忘年之契, 心与心,无问西东。 画笔轻挥,共绘春秋, 友谊之花,永不凋零。”
想象一幅画面:两位不同年龄的人坐在一棵老树下,共同阅读一本书,背景音乐是柔和的古典音乐,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忘年之契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十五时,相国齐公崔日用试《土火炉赋》,公雅思遒丽,援翰立成,齐公骇之,约忘年之契。
予在京师,辱~,论诗文一字不轻放过。
1.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2.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契】
楔子。 同: 楔
【引证】
《齐民要术》-从批契系(或作“继”)腰曳之。
人名。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