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4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40:22
“忘乎其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忘记了自己的形态或身份。基本含义是指人在某种情境下完全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原有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兴奋、专注或沉迷于某事时,失去了自我意识。
“忘乎其形”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在特定情境下心理状态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广泛,成为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心理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忘乎其形”常常与道家的“无我”思想相联系,强调在某些情境下超越自我,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在社会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在工作或娱乐中的高度投入状态。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人在追求梦想或热爱的事物时的专注和投入。这种状态不仅带来个人的满足感,也能激发创造力和灵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我在写作时完全忘乎其形,连续几个小时没有离开电脑,直到完成作品后才发现已经深夜。这种体验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我忘乎其形,笔尖跳跃,字字如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工作室中专注创作的场景,周围散落着画笔和颜料。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音乐,让人沉浸在创作的氛围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se oneself in”,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活动中完全投入,忘记周围的一切。
“忘乎其形”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在追求梦想和热爱的事物时的专注和投入。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
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摇动其身体,愈向高渐离身旁走去。
1.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2. 【乎】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