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6:00
词汇“民爱”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民”和“爱”。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民爱”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民爱”字面意思是指民众的爱戴或喜爱。其中,“民”指的是普通民众或人民,“爱”表示喜爱、爱戴或关爱。因此,“民爱”通常用来描述一个政治领袖、公众人物或政策受到民众的喜爱和支持。
“民爱”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民”和“爱”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民爱”作为一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民众对领导者的情感态度。
在**文化中,“民爱”强调了领导者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儒家思想中“民为邦本”的理念。在社会背景中,“民爱”常被用来评价政治人物的受欢迎程度。
“民爱”这个词给人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和谐、支持和社会稳定。它影响着人们对于领导者和政策的看法和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听到或使用“民爱”来讨论政治人物的受欢迎程度,或者在评价某项政策时考虑它是否能够赢得民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民爱深,政通人和乐无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民众欢庆的场景,音乐则可以选择温馨和谐的旋律,以增强“民爱”的正面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使用“popular support”或“public affection”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民爱”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民众对领导者的情感态度,也反映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民爱”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看法。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爱】
(形声。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引证】
《尔雅》-惠,爱也。 、 《说苑·说丛》-爱施者,仁之端也。 、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 、 《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 《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 、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
【组词】
爱幸、 爱乐、 爱敬、 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