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9:43
词汇“民王”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来分析。
“民王”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人民的国王”或“民众的领袖”。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对某些政治领袖或统治者的称呼,强调其权力来源于人民,或者是对一个理想化统治者的描述,即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和愿望的领导者。
在文学作品中,“民王”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强烈民本思想的君主。在口语或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讨论历史人物或特定政治理论时。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历史学,可能会在讨论特定历史时期或政治体制时提及“民王”。
由于“民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民”和“王”两个字组合而成,强调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和人民的地位。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民王”可能被用来理想化地描述一个统治者,强调其与民众的紧密联系和为民服务的宗旨。
“民王”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正面的情感反应,如尊敬、信任和希望。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公正、仁慈且有效的领导者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民王”这个词汇,除非在讨论历史人物或政治理论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民王”来描绘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形象:
在那遥远的国度,
有一位民王,
他心如明镜,
为民照亮前行的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慈祥的领导者形象,与民众亲密无间。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庄严或温馨的旋律,以增强“民王”这一形象的情感色彩。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人民之王”(King of the People)或“民众领袖”(Leader of the People)。
“民王”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领导者形象,强调了民本思想和人民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政治理论,并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