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7:22
“三热爱”是一个中文词汇,通常指的是对三个方面的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这个词汇在特定的政治和社会语境中使用,强调公民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执政党的忠诚和情感投入。
在文学中,“三热爱”可能出现在描述爱国主义情感或政治教育的文本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政治宣讲、学校教育或公共演讲中。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公民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三热爱”这个词汇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在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泛使用。它的词源直接关联到的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宣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影响力有所变化。
在**,“三热爱”被视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政治责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和忠诚。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与爱国、忠诚和奉献等正面价值观相关联。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或公共活动中。例如,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学生可能会被要求学*和表达三热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晨曦中,我心怀三热爱,祖国如母亲般温暖,社会主义如灯塔指引,党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表达可能强调对国家、民族或特定政治理念的热爱,但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三热爱”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词汇,它在社会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意义构建。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热】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引证】
《素问·五常变大论》-肺甚畏热。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 《列子·汤问》-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组词】
热天;热釜、 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3.
【爱】
(形声。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引证】
《尔雅》-惠,爱也。 、 《说苑·说丛》-爱施者,仁之端也。 、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 、 《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 《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 、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
【组词】
爱幸、 爱乐、 爱敬、 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
1. 【热爱】 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