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1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14:53
词汇“民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或者在特定历史或文学语境中使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民溃”字面意思是指民众溃散或崩溃。其中,“民”指的是普通百姓或民众,“溃”则意味着崩溃、溃散或瓦解。因此,“民溃”可以理解为民众因为某种原因而崩溃、溃散或失去秩序。
“民溃”的词源可能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民”和“溃”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溃”可能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特定语境中仍保留其意义。
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民溃”可能与战争、灾难或政治动荡相关联,反映了民众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和社会状态。
“民溃”一词可能带有一种混乱、无序和恐慌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或社会动荡中的混乱场景,引发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
由于“民溃”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讨论历史**或社会现象时,可能会用到该词汇来描述特定情况下的民众反应。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民溃”融入描述战争、灾难或社会动荡的场景,以增强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战争、灾难或社会动荡中的混乱场景,以视觉方式呈现“民溃”的意象。音乐方面,可以选择紧张、混乱的音乐来增强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来描述民众在极端情况下的崩溃和溃散,但其具体表达和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民溃”作为一个描述民众崩溃和溃散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语境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掌握该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现象,并在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溃】
(形声。从水,贵声。本义:水冲破堤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系传》-溃,决也。 、 《说文》-溃,漏也。 、 《苍颉篇》-溃,旁决也。 、 《水经注·河水》注-不遵其道曰洚,亦曰溃。 、 木华《海赋》。注:乱流貌。”-沸溃渝溢。 、 宋玉《高唐赋》。注:“水相交过也。”-溃淡淡而并入。 、 《文选·长笛赋》-渟涔障溃。 、 《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 《国语·周语上》-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 班固《西都赋》-溃渭洞河。
【组词】
溃围、 溃冒、 溃溢、 溃滥、 溃渱、 溃溃、 溃流、 溃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