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0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02:36
坐位:指供人坐的地方或位置,通常指的是椅子、凳子或其他可以坐的家具或设施。
“坐位”一词源于古汉语,其中“坐”指的是坐下的动作,“位”指的是位置。在古代,坐位可能指的是供人坐的地面或垫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代各种可以坐的家具或设施。
在不同的文化中,坐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坐位的高低可能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
“坐位”可能让人联想到休息、放松或社交的场景。它也可能让人想到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寻找坐位,无论是在餐厅、电影院还是公共交通工具上。找到一个舒适的坐位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将“坐位”融入到描述宁静场景的诗句中:
晨光洒满窗台, 我在书桌的坐位上, 静静地翻阅着古老的诗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温馨的咖啡馆,人们坐在舒适的坐位上,享受着咖啡和交谈的声音。
在英语中,“坐位”可以对应为“seat”或“sitting place”。不同文化中,对于坐位的重视程度和使用习惯可能有所不同。
“坐位”是一个简单但功能性强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位】
(会意。从人立。人站在朝廷上。本义:官吏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列中廷之左右谓之位。 、 《周礼·朝士》-掌外朝之位。
【组词】
位著(也作位宁古代宫殿,中庭左右两侧叫“位”,门屏之间叫“著”(或“宁”),故用以借指在朝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