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1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2:08
“冰溜”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在寒冷天气中,水滴从高处落下或从物体表面流下后冻结形成的冰柱。它通常出现在屋檐、树枝或其他悬挂物体的下方。
“冰溜”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冰”和“溜”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对冰溜现象的描述,但其使用频率和语境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
在**北方,冰溜是冬季常见的自然现象,常被用来象征冬天的寒冷和纯净。在一些传统节日或庆典中,人们也会利用冰溜制作装饰品,增添节日气氛。
“冰溜”给人以冷冽、纯净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静谧和安宁的感觉。在视觉上,冰溜的晶莹剔透往往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赞叹。
在北方的一个冬天,我曾亲眼见到屋檐下挂满了冰溜,那景象既壮观又美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冰溜”比喻为冬天的眼泪,如:
冬日的眼泪,凝结成冰溜,
挂在屋檐,诉说着寒冷的故事。
在英语中,“icicle”对应“冰溜”,其使用和联想与中文中的“冰溜”相似,都与寒冷和冬季有关。
通过对“冰溜”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它不仅是描述自然现象的词汇,也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溜】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古水名。又名“潭水”。
【引证】
《说文》-溜水出郁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