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4:59
“冰炭不同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炉子里。这个成语比喻两种性质或态度截然不同的事物无法共存或调和。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的极端对立,或者两种观点、理念的不可调和。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两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严重分歧,无法达成共识。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不同意识形态或政策之间的冲突。
同义词: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反义词:水乳交融、和衷共济
同义词“水火不容”和“势不两立”都强调了不可调和的对立,而反义词“水乳交融”和“和衷共济”则表达了和谐共处的状态。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冰和炭的物理特性。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两种物质无法在同一环境下共存,因此形成了这个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地被用于形容人际关系或思想观念的冲突。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与中庸是重要的价值观念。因此,“冰炭不同炉”这个成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冲突和不和谐状态的认知和评价。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无法妥协和调和的极端行为或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冲突和不可调和的对立。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寒冷与炎热、平静与激烈等对立的意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两个同事因为工作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了“冰炭不同炉”的矛盾,最终导致项目进展缓慢。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冰炭不同炉,心事两难全。 寒风与烈日,共舞在人间。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一边是冰冷的蓝色调,另一边是炽热的红色调,中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古典与摇滚,同时播放时产生的冲突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il and water”,意思是油和水不能混合,比喻两种事物无法融合或共存。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同样被广泛使用。
通过对“冰炭不同炉”这个成语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冲突和不和谐状态时的精确性和生动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炉。
你深思虑,因何难共处?岂不闻~。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炭】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炭,烧木余也。 、 《释名》-火所烧余木曰炭。 、 《孟子》。注:“墨也。”-坐于涂炭。 、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 炭薪、 炭精纸、 炭笔、 炭冰、 炭火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同】 ——见“胡同”hútòng。
5.
【炉】
(形声。从火,盧声。本义: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
火炉。
【引证】
《说文》-鑪,金鑪也。 、 《声类》-炉,火所居也。 、 《左传》-邾庄公废于鑪炭。 、 《淮南子·齐俗》-鑪橐埵坊。 、 《韩非子》-奉炽炉,炭火尽赤红。 、 清·张潮《核舟记》-左手抚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