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3:01
“一不溜”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方言中使用,尤其是北京话。它的字面意思是指“一连串”或“一排”,用来形容事物排列成行或连续不断的状态。
在口语中,“一不溜”常用来形容人或物体的连续排列,如“一不溜的房子”、“一不溜的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增强场景的描述,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事物的连续性和整齐性。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城市规划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建筑物的布局或街道的排列。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一不溜”更偏向于口语化和形象化,而“一排”、“一串”、“一列”则更为正式和通用。
“一不溜”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方言中的形象表达逐渐固定下来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北方方言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但其具体起源和演变过程需要更多的语言学研究来证实。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这个词汇的使用非常普遍,反映了当地人的日常语言惯和文化特点。它体现了北方人直爽、形象的表达方式。
“一不溜”这个词汇给人以整齐、有序的联想,有时也会带有一种温馨、亲切的情感,尤其是在描述家庭或社区的场景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描述家乡的街道或市场时使用过“一不溜”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生动地向他人展示那些熟悉的场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一不溜的柳枝轻摇,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想象一下,一不溜的灯笼在夜晚的街道上摇曳,灯光与影子交织,伴随着远处传来的欢笑声,这种场景给人以温馨和喜庆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row of”或“a line of”,但这些表达缺乏“一不溜”所特有的方言色彩和形象感。
“一不溜”这个词汇虽然是一个方言词,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溜】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古水名。又名“潭水”。
【引证】
《说文》-溜水出郁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