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2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29:27
冰炭不同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性质相反或互不相容的事物不能共存。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观点或事物的对立。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或生活方式。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社会学,它可能用来讨论对立的理论或概念。
同义词: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反义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显学》:“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原意是说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寒暑不能同时到来,比喻事物之间的对立和不可调和。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寒暑、水火等对立概念常被用来象征事物的两面性。冰炭不同器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让人联想到极端的对立和不可调和的冲突。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和谐共处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个朋友之间的性格差异,他们虽然性格迥异,但却能互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和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世间万物,皆有对立,和谐共生,方显真谛。”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一边是冰山,一边是燃烧的炭火,形成强烈的对比。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古典与摇滚的混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il and water”,用来比喻不能混合或共存的事物。
冰炭不同器 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和不可调和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注意事物的多面性,以及如何在对立中寻找平衡和和谐。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深度。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岂不闻~,也似咱愚不并居。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炭】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炭,烧木余也。 、 《释名》-火所烧余木曰炭。 、 《孟子》。注:“墨也。”-坐于涂炭。 、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 炭薪、 炭精纸、 炭笔、 炭冰、 炭火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同】 ——见“胡同”hútòng。
5.
【器】
(会意。从犬。《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物很多,用狗看守。本义:器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器乃凡器统称。”-器,皿也。 、 《老子》-天下神器。 、 《易·系辞》-形乃谓之器。 、 《周书·宝典》-物周为器。 、 《周礼·大行人》-其贡器物。 、 《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 、 《韩非子·十过》-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 、 《墨子·公输》-守圉之器。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盆器倾侧。 、 清·周容《芋老人传》-尽一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