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22:2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22:27:00
“乡榜”一词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指的是地方考试的榜单,即乡试的录取名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通过者可以进入更高级别的考试,如会试和殿试。
“乡榜”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在**古代社会,乡榜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通过乡试意味着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对个人和家族都有重大影响。
提到“乡榜”,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士子们为了功名而苦读的场景,以及通过考试后的喜悦和荣耀。这个词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知识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乡榜”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古装剧时,会经常遇到这个概念,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教育和选拔制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榜揭晓日,书生泪满襟。十年寒窗苦,一朝功名成。”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的书院里,士子们围坐在榜单前,紧张地寻找自己的名字。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选拔制度也有相应的词汇,如英国的“公学”和“大学入学考试”,但它们与“乡榜”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
“乡榜”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榜】
船桨。
【引证】
《楚辞·涉江》。”-齐吴榜以击汰。
船。
【引证】
《广雅》-榜,船也。 、 李贺《歌诗篇》-催榜渡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