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4:05
“两榜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通过乡试和会试的考生。乡试是省级考试,会试是中央级考试,通过这两级考试的考生被称为“两榜进士”,意味着他们已经获得了进士的资格,可以参加殿试(亲自主持的考试)。
在文学作品中,“两榜进士”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和成就,尤其是在古代小说和历史记载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时,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教育学,这个词汇用于详细探讨科举制度的运作和影响。
同义词“进士”直接指代通过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考生,而“及第”和“登科”则强调考试成功的事实。反义词“落第”和“不第”则指考试失败。
“两榜进士”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该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明清。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古代社会,成为“两榜进士”意味着个人和家族的荣耀,也是进入官僚体系的关键一步。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对教育和考试的重视,以及科举制度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提到“两榜进士”,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学子的勤奋和坚持,以及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激烈竞争。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知识的尊重。
在我的学*过程中,了解“两榜进士”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结构,也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奋斗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两榜进士梦,一纸功名心。”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学子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两榜进士”的艰辛与荣耀。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的骑士制度或日本的武士道,也有类似的通过严格考核获得社会地位提升的制度,但具体的形式和意义各有不同。
“两榜进士”这个词汇不仅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关键。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的教育理念和社会结构,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榜】
船桨。
【引证】
《楚辞·涉江》。”-齐吴榜以击汰。
船。
【引证】
《广雅》-榜,船也。 、 李贺《歌诗篇》-催榜渡乌江。
3.
【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进,登也。 、 《易·说卦》-巽为进退。 、 《诗·大雅·桑葇》-进退维谷。 、 《周礼·大司马》-徒衔枚而进。 、 《礼记·表记》-君子三揖而进。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进则引之,退则策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进兵击秦军。 、 《资治通鉴》-以次俱进。 、 、 明·魏禧《大铁椎传》-贼环而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迈进、 奋进、 进不来出不去、 进旅退旅、 进退中绳
4.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