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6:34
“丧榜”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丧事中张贴的公告或名单,通常用来通知亲友某人去世的消息,以及丧礼的具体安排。在传统**文化中,丧榜是一种正式的通知方式,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亲友的尊重。
在文学作品中,“丧榜”可能被用来营造一种哀伤或庄重的氛围,尤其是在描述传统丧葬仪式的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传统丧葬*俗的讨论中会偶尔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历史学研究中,“丧榜”可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意义。
“丧榜”一词源自古代*的丧葬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式和内容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功能——通知和哀悼——保持不变。在现代社会,随着通讯方式的多样化,丧榜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一些传统社区或特定文化群体中,仍保留着这一*俗。
在*传统文化中,丧榜不仅是丧事的一部分,也是家族和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它传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同时也维系了亲友之间的联系。在某些地区,丧榜的书写和格式有着严格的规定,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俗和礼仪规范。
提到“丧榜”,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悲伤、庄重和传统。这个词汇唤起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哀伤的,因为它直接关联到生命的终结和亲人的离世。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丧榜”,除非参与了传统丧葬仪式。然而,通过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可以了解到这一传统*俗的存在和意义。
在创作中,可以将“丧榜”作为一个象征元素,用以表达对逝去时光或旧传统的哀悼。例如,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在岁月的长廊里,
丧榜静静悬挂,
记录着过往的哀愁,
与未来的希冀。
视觉上,“丧榜”可能让人联想到黑色或白色的纸张,上面用端正的字体书写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丧礼上的哀乐或亲友的哭泣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丧事通知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讣告(obituary)通常在报纸上发布,而在一些非洲文化中,可能通过口头传播丧事消息。
“丧榜”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传统丧葬文化的信息,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终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俗,从而丰富语言的表达力和理解力。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榜】
船桨。
【引证】
《楚辞·涉江》。”-齐吴榜以击汰。
船。
【引证】
《广雅》-榜,船也。 、 李贺《歌诗篇》-催榜渡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