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4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46:16
“乡枌”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汉语中。字面意思是指乡村中的小路或田间的小径。其中,“乡”指的是乡村,而“枌”则指小路或小径。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乡枌”常被用来描绘田园风光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例如,在诗词中可能会用“乡枌”来象征宁静、朴素的乡村生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影。
“乡枌”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大幅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小路逐渐被现代化的道路所取代,因此“乡枌”这一词汇在日常交流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乡村生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枌”这样的词汇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用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词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乡枌”一词往往能唤起人们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它让人联想到悠闲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简单的生活。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直接使用“乡枌”这一词汇,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它常常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描绘,引发我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乡枌幽幽,月色如水,静谧中藏着岁月的温柔。”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的乡枌,两旁是古老的树木,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这样的场景能带来一种宁静和安详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乡枌”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country lane”或“village path”也能传达相似的意境。
“乡枌”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是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词汇。通过对“乡枌”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枌】
木名。白榆。
【引证】
《诗·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阁楼的栋。 同: 棼
【引证】
张协《七命》-頳素炳焕,枌栱嵯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