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9:58
垂绅正笏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垂、绅、正、笏。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形容官员或士大夫在朝堂上举止庄重,衣冠整齐,手持笏板,表现出一种严肃和尊敬的态度。其中,“垂绅”指的是衣带下垂,表示庄重;“正笏”指的是手持笏板,表示恭敬。
在文学作品中,垂绅正笏 常用来形容古代官员在朝堂上的正式场合,如《红楼梦》中描述贾政上朝时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的演讲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述古代官员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垂绅正笏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官场文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官员们在朝堂上的行为规范被严格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描述古代官场文化或历史文献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的行为举止被视为国家礼仪的一部分,垂绅正笏** 体现了对皇权的尊重和对国家事务的严肃态度。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观念。
垂绅正笏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官员的正式场合和礼仪规范。它也让人想到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那些遵守传统礼仪的官员形象。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官员手持笏板的场景,但垂绅正笏 这个成语仍然可以用来形容在正式场合中保持庄重和尊敬的态度。例如,在参加重要会议或仪式时,保持端正的仪态和严肃的表情,就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朝堂之上,垂绅正笏, 官员肃立,恭敬如初。 衣冠楚楚,笏板在手, 礼仪之邦,传统依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官员上朝的画面,官员们衣冠整齐,手持笏板,表情严肃。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旋律,来增强这种古代官场文化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是对权威的尊重和对正式场合的严肃态度。例如,在英国,形容议会中的议员可能会用“庄重”和“正式”的词汇。
垂绅正笏 这个成语虽然源自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应用价值。它不仅是对古代官场文化的描述,也是一种对正式场合保持庄重和尊敬态度的提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雍雍乎有~台阁气象焉。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绅】
(形声。从糸(mì),申声。本义: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绅,大带也。 、 《广雅》。按,大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绅,带也。 、 《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 《白虎通》-衣裳所以必有绅带者,示敬谨自约整也。 、 《礼记·内则》。注:“大带所以自绅约也。”-端哔绅。 、 明·刘基《卖柑者言》-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
【组词】
绅笏、 绅带、 绅緌、 绅冕
3.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4. 【笏】 (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