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7:30
物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物体的形象或影像。在物理学和摄影领域,它通常指的是通过光学系统(如透镜、镜子等)形成的物体的视觉表现。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任何形式的物体的表现或再现,包括绘画、雕塑、数字图像等。
物像这个词源于汉语,由“物”和“像”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像”字已有形象、相似之意,而“物”则指物体。随着技术的发展,物像的概念也逐渐扩展到包括数字图像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在不同的文化中,物像可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艺术中,物像常常被用来代表神圣的存在或传达特定的信息。在现代社会,物像在广告和媒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审美观念。
物像可能引发人们对美的欣赏、对过去的回忆或对未来的憧憬。例如,一张老照片的物像可能唤起人们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在个人生活中,物像可能与特定的记忆或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一个人可能会珍藏一张与家人合影的物像,因为它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在诗歌中,物像可以被用来创造意境和氛围,如:
月光洒在湖面上, 形成一幅银色的物像, 静静地诉说着夜的秘密。
物像可能与特定的视觉形象或声音联系在一起。例如,看到一张海边的物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海浪的声音和海风的气息。
在不同语言中,物像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image”一词可以指物像,也可以指形象、印象等。在日语中,“物像”可以翻译为“もじょう”,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更多地使用“イメージ”(image)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物像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物像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在语言表达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物像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像】
(形声。从人,从象,象亦声。本义:相貌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然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郑康成、王辅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像,似也。 、 《荀子·富国》-影之像形也。 、 林觉民《与妻书》-女必像汝,我心甚慰。 、 清·李渔《闲情偶寄》-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 、 老舍《黑白李》-脸上处处像他哥哥,可是那种神气又不完全像他的哥哥。
【组词】
像形、 像似、 像形奇名、 像煞、 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