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3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31:12
“催索”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催”和“索”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通过催促的方式来索取或要求某物。基本含义是指通过不断的催促或请求来迫使对方交付或回应某事。
在不同的语境中,“催索”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催索”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用于商业和法律领域,强调通过催促来实现索取的目的。
在**文化中,“催索”常常与债务、合同和义务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责任和义务的重视。在商业活动中,及时催索款项被视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催索”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紧迫和压力的情感色彩,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的谈判或不愉快的债务纠纷。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催索款项的情况,比如向朋友追讨借款。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催索”这个词的实际应用和情感负担。
在诗歌中,可以将“催索”融入到描述紧迫情境的诗句中:
时光催索,岁月无情, 催促着我们前行, 索取着我们的青春。
视觉上,“催索”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谈判场景,如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其中一人表情严肃地提出要求。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急促的电话铃声或催促的语气。
在英语中,“催索”可以对应为“demand”或“press for”,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催促和索取的态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催索”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意义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实用性,也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催索”对于准确传达意图和情感至关重要。
1.
【催】
(形声。从人,崔声。本义:催促,促使) 同本义。
【引证】
《诗·邶风·室人》-交徧催我。 、 《侯成碑》-鸿仪催零金。 、 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组词】
催比、 催并、 催迸、 催科、 催命鬼、 催索
2.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