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8:16
正义:正义是一个抽象概念,通常指的是符合道德、法律或公平原则的行为或决策。它强调对所有人平等对待,维护公共利益,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纠正。
正义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justitia”,意为“公正”。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justice”,在法语中是“justice”,在德语中是“Gerechtigkeit”。这些词汇都强调了公平和法律的重要性。
在许多文化中,正义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例如,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探讨了正义的概念,认为它是理想国家的核心。
正义这个词常常激发人们的正面情感,如信任、尊重和希望。它让人联想到法律的权威、道德的纯洁和社会的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正义的概念可能体现在对不公正行为的抗议,或是对他人权益的保护。例如,在职场中,维护同事的权益不被侵犯,就是一种正义的表现。
在诗歌中,正义可以被描绘为一位手持天平的女神,象征着公平和真理。在故事中,正义的角色往往是那些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人。
视觉上,正义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法官的锤子、天平等象征公平的物品。听觉上,正义可能与庄严的法律宣言、法庭的审判声相关联。
在不同文化中,正义的概念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文化中,正义可能与和谐、中庸之道相关;而在西方文化中,正义更强调个人权利和法律的严格执行。
正义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它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正义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法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公平和正直。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