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2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26:27
正义感是指个人对道德和法律上的正义原则的敏感性和坚持,表现为对不公正行为的反感、对公正行为的赞赏以及在面对不公时采取行动的倾向。
正义感一词源于对“正义”概念的内在化,随着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在许多文化中,正义感被视为高尚的品质,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正义感的具体表现和期望可能有所不同。
正义感常常与勇气、责任感和道德清晰度联系在一起,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采取行动,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正义感可能体现在对不公正现象的批评、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或参与公益活动等方面。
在诗歌中,正义感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内在的光芒,照亮黑暗,指引人们走向公正的道路。
在不同文化中,正义感的表达和期望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人主义的正义感,而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集体和谐与道德规范。
正义感是社会和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也影响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正义感这一概念,有助于培养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3.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