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2:26
正中其怀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正好符合某人的心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提议恰好符合某人的期望或愿望,让人感到非常满意和高兴。
在不同的语境中,“正中其怀”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正中其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但其具体出处不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而“正中其怀”正是这种和谐状态的体现。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积极期待和满意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如喜悦、满足和安心。它让人联想到一切顺利、如愿以偿的美好情景。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让人感到特别满意和高兴的时刻,比如实现了一个长期目标或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正中其怀,花开满园心自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一片盛开的花海中,面带微笑,感受着春天的温暖。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快愉悦的旋律,如《春之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ght up one's alley”或“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恰好符合某人心意”的意思。
“正中其怀”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能够简洁地传达出某件事情或某个提议恰好符合某人的期望或愿望的含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孝公闻‘伯术’二字,正中其怀。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27回:“那两个妇人欲思迷惑,~,各施伎俩,带舞随歌,做作起来。”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怀】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怀,思念也。 、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 、 、 《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 、 《楚辞·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 《后汉书·列女传》-久行怀思。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而不怀仁。 、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国,国都)
【组词】
怀土、 怀香、 怀慕、 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