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2:0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2:00:13
词汇“烛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可能含义和用法。
“烛力”字面意思可能是指蜡烛发出的光亮或能量。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来确定其确切含义。
由于“烛力”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温暖、希望或牺牲。在口语中,如果有人使用这个词汇,可能是在比喻某种微弱但持续的努力或影响。
由于“烛力”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烛”(蜡烛)和“力”(力量)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一个新词或方言词汇。
在某些文化中,蜡烛的使用与**仪式、纪念活动或庆祝活动有关,因此“烛力”可能在这些语境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烛力”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安慰和希望。在黑暗中,一支蜡烛的光亮虽然微弱,但却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由于“烛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可能不多。但如果在一个需要表达微小但持续努力的情境中,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强调那种不懈的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烛力”来描绘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即使在最黑暗的夜里,
我的烛力也将照亮前行之路,
微弱但坚定,
不灭的希望之光。
视觉上,“烛力”可能让人想到一支燃烧的蜡烛,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摇曳。听觉上,可能是蜡烛燃烧时轻微的噼啪声,或者是安静的夜晚中,蜡烛光影下的低语。
在不同文化中,蜡烛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烛力”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也会有所差异。
“烛力”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它可能被用来象征微小但持续的努力或影响,具有温暖和希望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
1.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