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5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54:20
“五侯蜡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五位侯爵所用的蜡烛。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指的是战争,而“五侯蜡烛”则是用来形容战乱时期,贵族们依然过着奢华生活的情景。
在文学作品中,“五侯蜡烛”常用来讽刺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仍然沉迷于享乐的贵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学讨论中,它是一个有力的比喻。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贵族生活和社会现象。
“五侯蜡烛”这个成语源自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在社会动荡或国家危机时期,这种对比尤为明显,因此这个成语常带有批评和讽刺的意味。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绘了一种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个人享乐的负面形象。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社会现象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比喻来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或批评。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五侯蜡烛”作为一个象征,用来描绘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在一首诗中,可以描述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贵族们依然在宫殿中点燃蜡烛,享受奢华的生活。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描绘在战火连天的背景下,宫殿内灯火通明,贵族们围坐在烛光下,享受着美食和音乐。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宫殿内悠扬的音乐和贵族们的谈笑声,与外面的战火声形成鲜明对比。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主题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对贵族在战争或危机时期依然过着奢华生活的批评和讽刺。
“五侯蜡烛”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比喻,用来批评那些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沉迷于个人享乐的行为。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在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时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
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
清·陈维菘《喜迁莺》词:“千载鱼灯,~,赢得三春梦短。”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侯】 ——“闽侯”(Mǐnhòu):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一个县,东邻福州市。
3.
【蜡】
古代祭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引证】
《礼记·郊特性》-天子大蜡八。
【组词】
蜡腊、 蜡坛、 蜡宾、 蜡索、 蜡祠、 蜡宫、 蜡月、 蜡日、 蜡祭
4.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