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8:38
信函:信函是指书面形式的通信,通常是个人或组织之间通过邮寄或电子方式传递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书面信息。它包括信件、便条、通知、报告等形式。
“信函”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书写的信件,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电子邮件在内的所有书面通信形式。
在传统文化中,信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礼仪,如古代的“家书抵万金”。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通信的普及,信函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正式场合仍不可或缺。
信函常让人联想到温馨、正式、私密等情感,它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一种正式沟通的工具。
在个人生活中,信函常用于表达感谢、祝贺、慰问等情感,如节日贺卡、感谢信等。
在诗歌中,信函可以被用作隐喻,表达思念或传递情感:
“在这封未寄出的信函里,我藏匿了千言万语,等待风将它们带到你的窗前。”
信函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精美的信纸、邮票和邮戳,而听觉联想可能是拆信时的沙沙声或读信时的低语。
在不同语言中,信函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意义相似,都是用于书面通信。
信函作为一种书面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场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情感的载体,值得我们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加以重视。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函】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圅,舌也。 、 《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若合而函吾中。 、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圅。 、 《广雅·释亲》-噱,圅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