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1:22
“狼吞虎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狼和虎一样吞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吃东西非常急迫,贪婪,没有节制。它通常用来比喻人贪婪无度,或者做事急躁、不细致。
在文学作品中,“狼吞虎噬”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贪婪或急躁性格,如在描述一个饥饿的人吃东西时的样子。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急迫或贪婪的行为,不仅仅是吃东西。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行为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特定类型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狼吞虎咽、贪婪无厌、急功近利 反义词:细嚼慢咽、从容不迫、循序渐进
“狼吞虎噬”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动物比喻,狼和虎都是食肉动物,以其凶猛和贪婪著称。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贪婪和急躁行为的常用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狼和虎常常被视为凶猛和贪婪的象征。因此,“狼吞虎噬”这个成语在描述贪婪或急躁行为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反映了社会对于节制和细致行为的推崇。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贪婪和不节制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在表达时,我会避免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正面或积极的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些人在面对利益时表现出“狼吞虎噬”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他们在长远来看失去更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如同荒野中的狼吞虎噬,贪婪的风卷走了最后的绿意。”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狼和虎在自然界中捕食的画面,那种急迫和贪婪的动作。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狼嚎和虎啸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带有一定的野性和急迫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lf down”,意指快速且贪婪地吃东西。这个表达在意义上与“狼吞虎噬”相似,但缺乏后者所带有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狼吞虎噬”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具体的吃东西的行为,还广泛用于描述各种贪婪和急躁的行为。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自此以入,司牧之官,必能扫除一切苛政……去害马以驯良,泯雀角鼠牙之衅,绝~之端,不惊不扰,民得宽然,各尽地方。《花月痕》第五十回
1.
【狼】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 《诗·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
2.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3.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4.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