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1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16:57
吞噬: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吞下去并消化掉”,通常用来形容生物体将食物或其他物体完全吃掉或吸收掉的过程。在比喻意义上,它可以指某种力量或现象完全吸收、消灭或占据另一事物。
“吞噬”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吞”和“噬”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吞下”和“咬嚼”。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常连用,表示完全吃掉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比喻意义逐渐丰富,用于描述各种形式的完全吸收或消灭。
在某些文化中,“吞噬”可能与死亡和毁灭的象征联系在一起,如在神话故事中,巨兽吞噬英雄的情节。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对社会财富的破坏。
“吞噬”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恐惧、绝望或无力感。它让人联想到无情的自然力量或不可控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对安全和稳定的担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雨水几乎吞噬了整个城市,街道变成了河流,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力量的无情和不可预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吞噬”:
夜幕低垂,黑暗吞噬了最后一缕阳光, 寂静中,只有心跳在诉说着孤独的旋律。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荒凉的土地上,风沙吞噬着残存的建筑物,背景音乐是低沉的风声和沙粒摩擦的声音,这样的场景和声音会让人感受到“吞噬”的力量和无情。
在英语中,“吞噬”可以对应为“devour”,这个词在英语中同样有字面和比喻的意义,常用来形容食物的快速吃掉或某种力量完全占据另一事物。
通过对“吞噬”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情感色彩。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生物学上的物理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感受和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2.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