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8:30
“国标”一词通常指的是“国家标准”,即由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制定并发布的标准,用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规范或检验方法等。这些标准旨在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在不同语境下,“国标”的使用有所不同:
“国标”一词源于“国家标准”的简称,随着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在**,“国标”与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紧密相关,它体现了国家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视,也是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基础。
“国标”通常给人以权威、可靠和正式的印象,它代表了国家对某一领域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在提及“国标”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高质量和严格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购买家电还是选择食品,了解产品是否符合国标可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安全、更可靠的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标”比喻为社会的“度量衡”,确保每个成员都在同一尺度下公平竞争。
视觉上,“国标”可能让人联想到严谨的图表和规范的文档;听觉上,可能与官方的声明和公告声音相关联。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词汇如“ISO标准”在国际上更为通用,但“国标”特指**的国家标准。
“国标”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技术规范,也反映了国家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国标”有助于提升专业性和可信度。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标】
(形声。从木,票声。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标,木杪末也。 、 《管子·霸言》-大本而小标。
【组词】
标枝、 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