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3:35
国格: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尊严、荣誉和独立性。它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国家内部的法律、道德和文化标准。
在文学中,“国格”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国家在历史关键时刻的自我认同和尊严。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讨论国家的外交政策或国际关系。在专业领域,如国际法或政治学,“国格”可能涉及到国家主权的概念和国际法的应用。
同义词:国家尊严、国家荣誉、国家独立性 反义词:国耻、国家屈辱
“国格”这个词在中文里相对较新,主要在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频繁使用,特别是在讨论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时。它的使用反映了现代**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重视。
在**文化中,“国格”与爱国主义紧密相关,强调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损害国家形象的行为或政策。
提到“国格”,我联想到的是庄严和责任感。这个词激发了我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国家政策时使用过“国格”这个词,特别是在讨论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代表国家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格”:
在风雨中挺立,国格如山, 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的见证。
视觉上,“国格”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国徽或国旗。听觉上,可能是国歌的旋律,唤起对国家的尊重和自豪。
在英语中,“national dignity”或“national honor”可以对应“国格”,但这些词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在中文中那样强调国家的独立性和尊严。
“国格”是一个充满力量和责任感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反映了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和期望。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国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国家认同和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