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2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26:40
敛口(liǎn kǒ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闭口不言,收敛言辞。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冲突,选择不说话或减少说话的频率和内容。
敛口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同义词:
反义词:
敛口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敛”和“口”两个字组成。“敛”字有收敛、节制的意思,“口”字指嘴巴。在古代文献中,敛口多用于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
在**传统文化中,敛口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面对权威时,保持沉默被认为是一种谨慎和尊重的表现。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敛口也可能被视为缺乏自信或参与感。
敛口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谨慎、内敛或神秘。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在复杂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保护的行为,也可能让人想到在重要决策前的深思熟虑。
在个人经历中,敛口可能出现在面对敏感话题或与权威人士交流时。例如,在职场中,面对上级的询问,有时会选择敛口,以免说错话影响职业发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沉默的夜里,我敛口不言,
心中的波涛,静静地翻卷。
月光洒下,照亮了我的敛口,
却照不进,我深藏的秘密。
视觉联想:敛口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紧闭双唇,眼神深邃,似乎在思考或隐藏着什么。
听觉联想:敛口可能让人联想到突然的沉默,原本热闹的对话中突然出现的安静,或是某人突然停止说话的声音。
在英语中,与“敛口”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keep silent”或“remain silent”,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保持沉默的状态,而不像“敛口”那样带有谨慎和内敛的意味。
敛口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还反映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敛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沟通策略,提升语言的灵活性和深度。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