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5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56:22
词汇“敛后疏前”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兵法,主要用于描述军事布阵时的策略。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敛后疏前”字面意思是收敛后方,疏开前方。在军事上,这意味着在布阵时,后方要紧密集结,以增强防御和支援能力,而前方则要分散开来,以便更好地展开攻击和侦查。
“敛后疏前”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后来在各种兵书和历史记载中被广泛引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也被用于非军事的语境中,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兵法被视为智慧的体现,因此“敛后疏前”这样的成语也被赋予了智慧和策略的象征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重和策略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深思熟虑和周密计划的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处理方式,比如在组织一次活动时,如何安排人员和资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敛后疏前布阵图,智谋深似海中珠。”
想象一幅古代战场上的画面,士兵们按照“敛后疏前”的策略排列,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的战斗氛围和指挥官的智慧。
在西方军事理论中,类似的策略可能被称为“集中与分散”(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但“敛后疏前”更具有东方兵法的特色。
“敛后疏前”这个成语不仅在军事上有其应用,也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既有策略又有灵活性。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在不同情况下运用策略来达到目标。
若舍舟楫,即平原,敛后疏前,则江淮之所短;弃车马,游飞浪,乘流驰逐,非中国之所长。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3.
【疏】
(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通也。 、 《国语·周语》。注:“通也。”-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柳宗元《天说》-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 《史记·河渠书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组词】
疏决、 疏漏、 疏源、 疏瀹、 疏辟、 疏涤、 疏治、 疏凿
4.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