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4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42:21
援古证今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引用古代的事例或理论来证明现代的观点或事实。这个成语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援古证今 常用于强调主题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通过古代的故事或格言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辩论或说服他人时,引用历史或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哲学或社会学,援古证今** 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用以探讨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援古证今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历史传承和借鉴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成为表达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历史被视为智慧的宝库,援古证今* 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智慧的传承。在社会发展中,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从历史中学,以古鉴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援古证今 给人以稳重、深思熟虑的印象,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传承。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能增强论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在学术讨论中,我经常使用援古证今 的方法,通过引用历史案例来支持我的研究观点,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古镜映今人,智慧传千年。
援古证今理,照见心与天。
援古证今 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书籍、卷轴和古代学者的形象,以及他们在烛光下研究历史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或是古代学者的吟诵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引用古典来证明现代”(quoting the classics to prove the moder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即利用古代智慧来解释或证明现代观点。
援古证今 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论点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沟通的效果。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极力为之。
1.
【援】
(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援,引也。 、 《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 、 《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 、 《礼记·中庸》-不援上。 、 《豆棚闲话》-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 、 《左传》-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
【组词】
援及、 援推
2.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3.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4.
【今】
(会意。从佶亼(jí)。本义:现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今,是时也。 、 《苍颉篇》-今,时辞也。 、 《诗·召南·摽有梅》-迨其今兮。 、 《诗·豳风·东山》-于今三年。 、 《史记·汲郑传》-吾今召君矣。 、 《战国策·燕策》-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一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今之高爵显位。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
【组词】
今朝三明朝四、 今雨、 今愁古恨、 今下、 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