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4:13
“援之以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建议或请求帮助。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互助行为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助人为乐”强调的是帮助他人的乐趣,而“雪中送炭”则强调在他人最需要帮助时提供援助。
“援之以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义和现代使用基本一致。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互助和团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援之以手”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鼓励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互助。它提醒我们在困难时刻,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给予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见证或亲身经历“援之以手”的情况。例如,在社区活动中,邻居们总是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寒冷的冬夜,你援之以手,温暖了我的心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困难时刻互相帮助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们在提供帮助时的鼓励话语和感激之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lend a helping hand”或“give a han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义相似,都强调在他人需要时提供帮助。
“援之以手”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同时也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1.
【援】
(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援,引也。 、 《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 、 《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 、 《礼记·中庸》-不援上。 、 《豆棚闲话》-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 、 《左传》-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
【组词】
援及、 援推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4.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