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0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05:01
戟指怒目: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伸出手指指着对方,同时瞪大眼睛,形容非常愤怒或严厉指责的样子。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如《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中,常用“戟指怒目”来形容人物在激烈冲突或争论中的表情和动作。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指着鼻子骂”等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似的意思。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辩论等专业领域,可能会用更正式的词汇如“严厉指责”来替代。
同义词:指手画脚、怒目而视、厉声斥责 反义词: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和蔼可亲
“戟指怒目”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戟指”指的是用戟(一种古代兵器)指向对方,后来泛指用手指指向;“怒目”则是瞪大眼睛,表示愤怒。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愤怒表情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愤怒和指责往往被视为不雅或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戟指怒目”常常带有负面色彩。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正义的伸张或对不公的抗议,这种表达方式也可能被赋予正面的意义。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愤怒和不满。联想上,它让我想到历史剧中的激烈冲突场景,或者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不公时的激烈反应。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在观看历史剧或阅读相关书籍时,经常能看到这种表达方式,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冲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戟指怒目对苍天,誓言不灭不归还。”
视觉上,我联想到古装剧中的人物在愤怒时瞪大眼睛,手指指向对方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激烈的争吵声或怒吼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oint an accusing finger”或“glare with anger”,虽然不如“戟指怒目”那样形象和生动,但也能传达相似的意思。
“戟指怒目”这个成语在描述愤怒和指责的情感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在文学和历史剧中经常出现,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他~,义正辞严,出了胸中恶气。
1.
【戟】
(会意。从戈,从榦(gàn)省。本义: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同本义 。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 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
【引证】
《说文》-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 、 《考工记·冶氏》。注:“今三锋戟也。”-戟广寸有半。 、 《诗·秦风·无衣》-修我矛戟。 、 《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 、 《广东军务记》-刀戟纵横。
【组词】
戟戈、 戟盾、 戟牙、 戟吏
2.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3.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