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0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01:51
词汇“三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兵器的名称,但在现代语境中使用较少。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三戟”字面意思是指一种古代兵器,通常由三根尖锐的金属杆组成,用于刺击敌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用于比喻或文学作品中,表示某种强大或尖锐的力量。
“三戟”的词源可能追溯到古代汉语,具体的历史演变资料较少。在古代,戟是一种常见的兵器,而“三戟”可能是指一种特殊的、由三根戟组成的武器。
在古代**,兵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三戟”可能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代表着权威和力量。
提到“三戟”,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以及勇士们的英勇无畏。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一种对古代英雄主义的敬仰之情。
由于“三戟”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或使用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三戟”来增强氛围:
战鼓隆隆,三戟如林,
勇士们挺身而出,无畏无惧。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兵器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象征意义。例如,在古罗马,类似的兵器可能被称为“pilum”或“hasta”。
“三戟”作为一个古代兵器的名称,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戟】
(会意。从戈,从榦(gàn)省。本义: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同本义 。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 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
【引证】
《说文》-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 、 《考工记·冶氏》。注:“今三锋戟也。”-戟广寸有半。 、 《诗·秦风·无衣》-修我矛戟。 、 《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 、 《广东军务记》-刀戟纵横。
【组词】
戟戈、 戟盾、 戟牙、 戟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