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7:00
“文武差事”这个词汇在中文里指的是文职和武职的工作,即文官和武官的职责。字面意思是指文职工作和武职工作的总称。
在文学作品中,“文武差事”可能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治理结构,强调文官和武官的分工合作。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政府机构或历史**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古代或现代政府的组织结构。
同义词:文武职责、文武官职 反义词:无,因为这个词汇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职责,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文武差事”这个词汇源于古代**对官员职责的划分,文指文官,主要负责行政、司法等文职工作;武指武官,主要负责军事、边防等武职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文武的界限已经不再那么分明。
在**传统文化中,文武差事代表了国家的两大支柱,文官和武官的和谐共处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个概念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文治武功”理念,即通过文化和武力来维护国家的秩序和安全。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场、朝堂,以及文官和武官的形象。它可能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权威感,让人想到古代的礼仪和规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话题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内容。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使用“文武差事”来描绘一个古代官员的形象,展现他在文职和武职上的才能和责任。
结合古代官服、兵器的图片,或是古风音乐,可以更好地营造出“文武差事”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场和战场。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文武差事”的词汇,但类似的职责划分概念在许多文明中都存在,如古罗马的文官和武官。
“文武差事”这个词汇虽然不常在现代口语中使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倘若瞒着他,走一趟私盐,或是打一趟文武差事,轻则剜眼睛,重则废命。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3.
【差】
限度;界限。
【引证】
《后汉书》-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
4.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