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3:23
扰攘(rǎo rǎ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混乱、喧闹、不安定。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环境中的人群或事物处于无序、嘈杂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扰攘”常用来描绘市场、街道或**等热闹而混乱的场景,如“市集上人声扰攘,热闹非凡”。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家庭聚会或朋友聚会时的喧闹,如“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显得有些扰攘”。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城市规划中,“扰攘”可能用来分析城市中心区域的动态和人群行为。
同义词:喧哗、喧嚣、纷扰、骚动 反义词:宁静、安静、平和、寂静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喧哗”更侧重于声音大,而“纷扰”则可能更多指事情的复杂和混乱。
“扰攘”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具体的词汇如“喧闹”、“混乱”等替代。
在**文化中,“扰攘”常常与节日、庆典或市场等热闹场合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热闹和社交活动的喜爱。同时,它也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动态和多样性。
“扰攘”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无序和不安。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节日庆典,这种扰攘也可能带来欢乐和兴奋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回家时经历过火车站的扰攘,那种人潮涌动、声音嘈杂的场景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市集扰攘,灯火与笑语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想象一个繁忙的市场,人们推挤着,叫卖声此起彼伏,这种场景就是“扰攘”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扰攘”可以对应“bustle”或“commotion”,它们在描述动态和混乱的场景时具有相似的含义。
“扰攘”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描绘出混乱和喧闹的场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生动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1.
【扰】
(形声。从手,擾省(yōu)声。本义:搅扰;扰乱)。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扰,扰乱也。 、 《左传·襄公四年》-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杰并扰。 、 《三国志·吴主传》-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 《广东军务记》-(逆夷)不敢复行兹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大惊扰。
【组词】
扰搅、 扰怨、 扰紊、 扰逼、 扰累、 扰习、 扰夺、 扰民
2.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