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6:41
扰民:字面意思是指干扰或打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或休息。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行为或活动对周围居民造成了不便、困扰或损害。
扰民一词源于汉语,由“扰”和“民”两个字组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扰民问题日益凸显,该词汇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加。
在现代社会,扰民问题与城市化、工业化紧密相关。随着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噪音、污染等扰民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扰民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烦躁、不安和投诉。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安宁环境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扰民问题时常出现。例如,邻居的装修噪音、街道上的施工声等都可能成为扰民的来源。
诗歌: 扰民的夜,施工声如鬼魅, 居民梦中惊醒,心绪难平。 城市的喧嚣,扰了宁静, 愿晨曦带来,安宁的曙光。
视觉:扰民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施工现场,灯光闪烁,机械轰鸣。 听觉:扰民的听觉联想可能是连续不断的施工噪音,或是高分贝的音乐声。
在不同语言中,扰民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都是指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例如,英语中的“disturbance”或“nuisance”也有类似的意思。
扰民一词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也促使社会制定相关法规来保障居民的安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
1.
【扰】
(形声。从手,擾省(yōu)声。本义:搅扰;扰乱)。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扰,扰乱也。 、 《左传·襄公四年》-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杰并扰。 、 《三国志·吴主传》-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 《广东军务记》-(逆夷)不敢复行兹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大惊扰。
【组词】
扰搅、 扰怨、 扰紊、 扰逼、 扰累、 扰习、 扰夺、 扰民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