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0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07:29
词汇“披毛索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披毛索黡”字面意思是指拨开毛发寻找黑痣。基本含义是形容过分挑剔或寻找微小的缺点。
“披毛索黡”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披毛索黡,以示其疵。”原意是通过拨开毛发寻找黑痣来展示缺点,后引申为过分挑剔。
在古代社会,这种表达可能与官员的选拔和评价有关,强调对细节的严格要求。
该词汇给人一种负面情感,联想到过分挑剔和难以满足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对细节过分苛求的人,可能会用“披毛索黡”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创作中,可以将“披毛索黡”用于描述一个对艺术品或手工艺品要求极高的收藏家或鉴赏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仔细检查另一个人头发中的黑痣,这种细致入微的动作可能带来一种紧张或不安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nitpick”(吹毛求疵)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披毛索黡”作为一个古代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细节的重视和挑剔的态度。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3.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
4.
【黡】
(形声。从黑,厌声。本义:黑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黡,申黑也。 、 《广韵》-黡,面有黑子。
【组词】
黡子、 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