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0:48
“入境问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进入一个新的地方时,要询问当地的*俗和规矩。这个成语强调了尊重和适应当地文化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主人公到一个新地方时的行为,强调其谦逊和开放的态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自己或他人在旅行或搬家时要注意当地的*俗。在专业领域,如人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同义词:入乡随俗、随遇而安 反义词:我行我素、固执己见
同义词“入乡随俗”强调的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入境问俗”更侧重于主动询问和学。反义词则表示不考虑或不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俗。
“入境问俗”出自《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句话强调了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了解和遵守的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强调跨文化交流中的尊重和适应。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遵守社会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入境问俗”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教育人们尊重多元文化和俗。
这个成语给人以谦逊、开放和尊重的正面情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应该保持好奇心和学*的态度,而不是自以为是或排斥。
在旅行中,我经常使用“入境问俗”的原则,这让我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体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入境问俗心自宽,异乡风土情更浓。”
想象一个旅行者在异国他乡,手持地图,询问当地居民关于*俗的情景,这样的画面可以带来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这强调了在不同文化中适应当地*俗的重要性。
“入境问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成语,它不仅指导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行为,也体现了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保持谦逊和好奇心,不断学和适应。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受命抚躬,已自知于不称;~,又复过于所期。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境】
(形声。从土,竟声。本义:边境,国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境,疆也。 、 《吕氏春秋·赞能》-至齐境。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