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3: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3:17
像章:通常指的是一种小型的徽章或纪念章,上面刻有某个人物、组织或的图像或标志。在,像章尤其与时代有关,当时人们普遍佩戴的像章以示忠诚和敬意。
像章一词源于中文,直接翻译为“image badge”。在20世纪中叶,随着***时代的到来,像章成为一种普遍的象征物品,随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达到顶峰。随着时间的推移,像章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收藏市场和历史研究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在**,像章与***时代紧密相关,是那个时期政治宣传和群众动员的象征。像章的使用和普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意识形态。
像章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它可能唤起怀旧或反思;对于年轻一代,它可能象征着历史的好奇或政治的批判。
个人可能通过收藏像章来表达对历史的兴趣或对特定时代的情感连接。例如,一个历史爱好者可能会在展览中展示他的像章收藏。
在诗歌中,像章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或历史的重量:
铜色的像章,岁月刻下的痕迹,
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狂热与沉思。
像章可能让人联想到特定的视觉形象,如*的肖像或红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宣传歌曲或的口号。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物品可能是政治领袖的徽章或**象征的徽章,如教皇的徽章。
像章作为一个词汇和实物,不仅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也反映了语言和物品如何与社会和政治环境相互作用。在语言学*中,了解像章的意义和背景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政治动态。
1.
【像】
(形声。从人,从象,象亦声。本义:相貌相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然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郑康成、王辅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像,似也。 、 《荀子·富国》-影之像形也。 、 林觉民《与妻书》-女必像汝,我心甚慰。 、 清·李渔《闲情偶寄》-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 、 老舍《黑白李》-脸上处处像他哥哥,可是那种神气又不完全像他的哥哥。
【组词】
像形、 像似、 像形奇名、 像煞、 像姑
2.
【章】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同本义。今称“乐章”。
【引证】
《说文》-章,乐竟为一章。 、 《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读乐章。 、 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史记·吕太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
【组词】
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