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14
词汇“挽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挽粟”进行深入分析:
“挽粟”字面意思是指拉车运送粮食。其中,“挽”意为拉、牵引,“粟”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在古代,挽粟通常指的是用牛或马拉着装满粮食的车进行运输。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挽粟”常用来描述战争或灾荒时期的粮食运输情况,如《左传》中就有“挽粟以馈之”的记载,意指运送粮食以供给军队或灾民。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或古风文学中仍可见其身影。
“挽粟”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特别是在描述军事或农业活动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运粮”等更为通俗的表达。
在古代**,粮食是国家的重要物资,挽粟的行为体现了国家对粮食供应的重视。在战争或灾荒时期,挽粟更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色彩。
提到“挽粟”,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农耕社会的艰辛和勤劳,以及战争时期的紧张和危机感。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生活的艰辛感。
由于“挽粟”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历史背景。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挽粟”来营造一种古代氛围,如: “夕阳下,老牛挽粟归,田间小径,岁月悠悠。”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一头老牛拉着装满粮食的车,缓缓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耳边似乎能听到车轮碾过泥土的声音,这样的场景给人以宁静而又辛劳的感觉。
由于“挽粟”是一个特定于**古代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不过,类似的粮食运输概念在世界各地的古代社会中都有存在,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挽粟”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拓宽视野,增加文化底蕴。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