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03
挽联:挽联是指在悼念死者时所写的对联,通常用于丧葬场合,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挽联的内容往往包含对逝者生平的赞颂、对其逝去的哀悼以及对家属的慰问。
挽联主要在文学和专业领域(如书法、丧葬服务)中使用。在文学作品中,挽联可能被用来增强情节的情感深度或展示人物的文化修养。在口语中,虽然不常见,但在提及丧葬*俗或讨论相关文化时可能会提到。
同义词:悼词、祭文、哀辞
反义词:贺联、喜联
挽联一词源于**古代的丧葬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变化。最初,挽联可能只是简单的哀悼语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包含文学和艺术价值的表达形式。
在**文化中,挽联不仅是丧葬仪式的一部分,也是展示家族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的方式。撰写和展示挽联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敬意,也是对生者情感的一种慰藉。
挽联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哀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
在个人生活中,挽联可能出现在家庭成员或亲近朋友的葬礼上。撰写或选择合适的挽联,是对逝者表达个人情感和尊重的一种方式。
在诗歌创作中,挽联的格式和情感可以被用来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或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故人何在梦中见。
挽联的视觉形象通常与黑色或白色的纸张、庄重的书法和哀伤的氛围相关联。听觉上,可能与低沉的哀乐或肃穆的诵读声相联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形式可能包括悼词、挽歌或纪念碑文。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葬礼上的悼词和墓碑上的铭文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挽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承载了对逝者的哀思,也反映了生者的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掌握挽联的使用,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联】
(会意。从耳,从丝。战国文字,中间是耳,两边是丝相联。本义:连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聯,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糸,糸连不绝也。会意。 、 《周礼·天官·大宰》。司农注:“连事通职,相佐助也。”-三曰官联,以会官治。 、 《声类》。按,凡联续、联合、牵联、结联字,经传皆以连为之。-聯,聯绵不绝也。 、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组词】
联垂、 联襟、 联缀、 联珠、 联华、 联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