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8:05
挽词:挽词是指在悼念死者时所诵读或书写的哀悼文辞,通常包含对逝者的怀念、赞美和哀思。
挽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宫廷或贵族的葬礼,后来逐渐普及到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挽词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挽词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表达方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挽词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哀悼和怀念的情感是普遍存在的。
挽词常常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它也提醒人们珍惜眼前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加过亲友的葬礼,亲眼目睹了挽词的力量。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告别,也是对生者的慰藉,让人在悲伤中找到一丝安慰和力量。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将挽词的哀悼情感融入其中,用以表达对逝去时光或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哀思。
挽词常常让人联想到葬礼上的黑纱、鲜花和哀乐,以及诵读挽词时的低沉语调和悲伤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挽词可能对应于“eulogy”或“obituary”,虽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
挽词作为一种表达哀悼和怀念的文辞,不仅在语言上具有深刻的意义,也在文化和情感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挽词的学*和理解,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