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9:02
“挽歌郎”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唱挽歌的人”。在**传统文化中,挽歌是哀悼死者时唱的歌曲,因此“挽歌郎”指的是专门在丧礼上唱挽歌的职业或角色。
在文学作品中,“挽歌郎”可能被用来象征死亡、哀伤或对逝去事物的怀念。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或丧葬*俗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文化研究中,“挽歌郎”可能是一个研究对象,用以探讨丧葬文化的变迁。
同义词:哀歌者、丧歌者 反义词:颂歌者、赞歌者
同义词“哀歌者”和“丧歌者”都强调了哀悼和丧葬的语境,而反义词“颂歌者”和“赞歌者”则代表了庆祝和赞美的情感。
“挽歌郎”一词源于*古代的丧葬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职业可能已经逐渐消失,但在文学和学术研究中仍被提及,用以探讨传统文化和民俗。
在**传统文化中,丧葬仪式是重要的社会活动,挽歌郎在其中扮演了传递哀思和尊重逝者的角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一传统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在某些地区或特定社群中仍可能保留。
提到“挽歌郎”,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哀伤、庄重和传统。这个词可能会唤起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或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挽歌郎的角色可能已经被其他形式的哀悼仪式所取代,但在某些传统家庭或特定文化活动中,仍可能会有类似的角色出现。
在诗歌中,可以将“挽歌郎”的形象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对逝去时光的哀思:
挽歌郎的歌声在风中飘散,
落叶伴着哀愁,轻轻覆盖了旧日的足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挽歌郎在丧礼上唱着哀歌,周围是哀悼的人群。听觉上,可以想象那种低沉、哀伤的歌声,回荡在寂静的丧礼现场。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角色或*俗,如西方的哀歌歌手或印度的丧葬歌手,虽然具体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挽歌郎”这个词虽然可能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俗,丰富个人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歌】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歌,咏也。 、 《说文系传》-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 、 《易·离》-不鼓缶而歌。 、 《虞书》-歌永言。 、 《礼记·乐记》-歌咏其声也,长言也。 、 《诗·魏风·园有桃》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 《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组词】
对歌、 高歌、 歌吹、 歌鼓、 歌戏
3.
【郎】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引证】
《说文》。按,鲁有二郎。-郎,鲁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