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2:01
漫天蔽野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覆盖整个天空和原野”。它形容某种事物或现象非常广泛,无处不在,通常用来形容自然现象如大雾、大雪、沙尘暴等,也可以用来形容人造现象如广告、谣言等。
漫天蔽野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构成部分“漫天”和“蔽野”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自然现象常常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漫天蔽野** 这个成语在描述自然灾害时,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宏大的感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漫天蔽野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震撼和敬畏。它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壮丽和不可控,也可能引发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旅行中遇到过漫天蔽野的雾气,那种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词的意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漫天蔽野的星光,照亮了夜行的旅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大雪覆盖的原野,寂静无声;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宏大的交响乐,增强这种漫天蔽野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anket the sky and the earth”,虽然不如漫天蔽野 这个成语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广泛覆盖的意思。
漫天蔽野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现象的广泛性,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倩南枝早报先春,飘绵坠粉,任漫天蔽野休阻闲人。
1.
【漫】
(形声。从水,曼声。本义:水过满向外流)。
同本义。
【引证】
《三国志·吴主传》-诸山崩,鸿水溢。 、 《世说新语·文学》-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 宋之问《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组词】
漫溢、 漫口、 水漫金山;漫溃、 漫泄、 漫流、 漫然、 漫滋、 漫衍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蔽】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遮住,遮掩。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蔽,蔽蔽小草也。 、 《广雅》-蔽,障也,隐也。 、 《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蒲蔽。 、 《管子》。注:“所以捍车马。”-乘马其蔽五。 、 《淮南子·修务》-景以蔽日。 、 《老子》-故能蔽不新成。 、 楚·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 《史记》-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阴翳蔽日。
【组词】
隐蔽、 屏蔽;蔽天
4.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