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0:31
猱搔虎痒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猱给搔痒”。猱是一种灵活的小动物,而是大型猛兽。这个成语比喻小人物利用大人物的弱点,从中取利或制造麻烦。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利用权势者的弱点进行操纵或欺骗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人巧妙地利用他人的弱点或疏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权力结构中的操纵行为。
同义词:趁火打劫、趁虚而入、趁人之危 反义词:雪中送炭、济困扶危、助人为乐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权力斗争和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政治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商业环境。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对权力和道德的警惕。它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利用他人弱点的人,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狡猾和阴险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择手段、利用他人弱点的人。这种联想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利用他人的疏忽或弱点来获取利益的情况。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猱搔虎痒”这个成语,提醒我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猱搔虎痒,权谋深似海,
小人得志,君子叹无奈。
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只灵活的猱在一只庞大的身上搔痒,而却浑然不觉。这种画面给人一种戏剧性和讽刺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laying the fiddle while Rome burns”,意思是“在罗马大火时拉小提琴”,比喻在危机时刻仍然专注于无关紧要的事情或从中取利。
通过对“猱搔虎痒”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描述人性弱点和权力斗争中的应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在思考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时有了更多的视角。
虎首痒,则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
老虎头顶发痒,就叫猱替它搔。猱搔个不停,抓成了一个小洞,老虎感到特别舒服而未觉察。猱便悄悄从洞中汲取老虎的脑浆吃,并把一些分给老虎吃。老虎十分得意猱很忠诚,时间久了,老虎的脑浆快吃空了,疼痛难忍,而猱早爬到很高的树上去了
~之类的小人难以对付。
1.
【猱】
兽名 。猿属。身体便捷,善攀援。又名“狨”或“猕猴”。
【引证】
《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
【组词】
猱升
形容轻捷、轻快。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猱进、 猱援、 猱狞
2.
【搔】
(形声。从手,蚤声。本义:用指甲轻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搔,括也。 、 《礼记·内则》。注:“摩也。”-而敬仰搔之。 、 《汉书·枚乘传》。集注:“谓抓也。”-足可搔而绝。 、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词】
搔背、 搔掐、 搔扪、 搔摸、 搔首、 搔耙
3.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4.
【痒】
(形声。从疒(chuáng),养声。本义: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
形容某些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
【引证】
宋·陆游《还东》-花前技痒又成诗。
【组词】
痒滋滋、 痒酥酥、 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