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9:00
“恭默守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恭敬、沉默、保持安静。这个成语强调在行为上表现出恭敬的态度,在言语上保持沉默,在心态上追求宁静。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特定场合下保持谦逊和自制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恭默守静”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重要场合或面对权威时的行为举止,如在古代宫廷或仪式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人们可能会用它来描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礼仪、心理学或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自我控制和谦逊的重要性。
同义词:谦逊、自制、沉默寡言、恭敬有礼。 反义词:傲慢、多言、喧哗、无礼。
“恭默守静”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儒家文化,强调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保持谦逊和自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传统或正式的语境中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恭默守静”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仁”紧密相关,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应符合道德和礼仪规范。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教育人们如何在多元文化和快节奏的环境中保持谦逊和自制。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沉稳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范和现代职场中的专业态度。它提醒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谦逊。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个正式的颁奖典礼时,看到获奖者恭默守静地接受奖项,这种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意识到在重要场合保持谦逊和自制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喧嚣的市井中,我恭默守静,心如止水,任凭风浪起。”
想象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人们恭默守静地阅读,没有一丝声响,只有书页翻动的轻微声音,这种场景与“恭默守静”的意境相契合。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dest and reserved”,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强调了谦逊和自制的重要性。
“恭默守静”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常使用,但它所传达的谦逊和自制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在多元和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谦逊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不同场合保持适当行为的重要性。
又自以归付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1.
【恭】
(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 《尔雅》-恭,敬也。 、 《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
【组词】
恭默、 恭倨、 恭恪、 恭敬、 恭和、 恭逢其盛、 恭素
2.
【默】
(形声。从犬,黑声。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
闭口不说话。
【引证】
《书·说命》-恭默思道。 、 《论语》-默而识之。 、 《易·系辞》-或默或语。 、 《国语·楚语》-三年默以思道。 、 《左传·昭公十五年》-我不欲战而能默。 、 白居易《移家入新宅》-默坐低双眉。
【组词】
默然不语、 默默无言
3.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4.
【静】
(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安静;宁静。
【引证】
《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 、 《国语·晋语》-宵静女德,以伏蛊慝。 、 《吕氏春秋·音律》-本朝不静。 、 《吕氏春秋·审分》-静乃明几。 、 《诗·郑风·女曰鸡鸣》-莫不静好。 、 晋·支遁《八关斋会诗序》-清和肃穆,莫不静畅。
【组词】
静雅、 静鞭、 静办处